巨轮创意腾浪起 广场元素妙安排
发布时间:2021-07-03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一百年前,一叶红船从嘉兴南湖驶出,引领一个民族书写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一百年后,小小红船已是巍巍巨轮,承载着14亿人民的中国梦,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天,“巨轮启航”的意象设计获得不少观众的喝彩,这个“巨轮”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其中有哪些难点和创新点?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此次庆祝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的相关部门负责人。
每一位与会人员都是“巨轮”的像素
昨天上午,天安门广场变成了一片欢庆的海洋。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这片“海洋”上多了一艘“巨轮”,每一位与会人员,都是这艘“巨轮”的组成部分。
据了解,这艘“巨轮”是利用现场与会人员的座位摆放“拼”出来的轮廓。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现场的坐席有7万余个,左右间隔0.75米、前后间隔1米,整体呈梯级布局。其中,以U型的黄色地毯勾勒出“巨轮”的轮廓;中间橙色、黄色的坐席区域则构成了“巨轮”的船身;外侧深蓝、浅蓝和绿色的坐席区域以抽象化的弧线,高度概括出“巨轮”启航时激起千层浪的审美意象。
一条红毯从天安门沿中轴线向南延伸,连接起了天安门、长安街与广场,一直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寓意要铭记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不忘百年征程的筚路蓝缕,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红毯两侧有黄色的“海浪纹”镶边,突出“巨轮”行驶过程中的波澜壮阔、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在“巨轮”船艏,一个金黄色的党徽和“1921”“2021”的年号赫然醒目,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永立时代潮头。党徽年号造型总高度15米,总跨度71米,党徽年号的基座形似一个彩虹桥,中间高两侧低、三条弧线相连。彩虹桥以国旗红喷涂表面,哑光质感,下方搭建四层阶梯花坛,并与中轴线红毯共同衬托着党徽熠熠生辉。
为了和“巨轮”相呼应,在金水桥南两侧、广场坐席中间、长安街坐席两端、毛主席纪念堂两侧、正阳门城楼北侧和人民大会堂东门、国家博物馆西门前广场,还有近100万盆各色鲜花组成2.3万平方米的“海浪纹”花坛,象征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的宏阔画卷。广场东西两侧的100面红旗,迎风招展,似乎在诉说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华。在人民大会堂东北角、国家博物馆西北角,各有一块总高近17米的大屏幕,进行现场直播,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与现场人员一样,有“沉浸式”的参会体验。
“这次的参与感更强了”,这是很多现场参会人员的感受。如果说“巍巍巨轮”是一个时代图像,那么,现场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巨轮”的“船身”,还是“巨轮”激起的浪花,都将作为“巍巍巨轮”的一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驶向新的征程,谱写新的史诗。
“巨轮”的主题设定
来自总书记的新年贺词
据此次庆祝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策划设计部部长、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田忠利介绍,庆祝大会现场布置的整体设计,以“巍巍巨轮”为主题,将天安门城楼、长安街、中轴线与广场一体化设计,以“巨轮启航”形象排列观众席,突出“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设计理念,寓意中国共产党从上海石库门、嘉兴南湖启航,历经百年航程,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启航新征程。
“巨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这句话。田忠利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个主题,并非是一开始就确定的,刚刚接到任务,指挥部和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8家设计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温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并在涉及到“建党百年”的地方“划重点”。
“庆祝大会现场布置的策划设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田忠利说,尽管艺术家都很侧重艺术表达,但也需要符合大会的“语境”,设计团队需要深入学习党史,理解中央精神,高度提炼概括,加以艺术形象转化,贴切到位,不产生歧义。
会场以中轴线为经
以天安门广场为纬
事实上,在天安门广场上设计一个会场并没有那么简单。室内会场,其顶面、墙面、主席台、座椅都是固定的,视觉符号呈现会更容易一些。会场“搬到”天安门广场后,如何把庆祝大会主题通过广场的布局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是个大“课题”。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告诉北青报记者,刚开始确实有过很多想法,有的方案建议在广场周边设立高的构筑物,形成会场的围合气氛,还有的构思把广场作为大地艺术景观来设计,布置大量装置。但这些想法最后都没有被采纳。天安门地区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场所,应该整体考虑,何不“因地制宜”,将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建筑都纳入视觉设计元素加以利用呢?
经过多轮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设计、研究和决策,方案最终确定为将天安门城楼作为主席台,以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博物馆等建筑构成会场“边界”,百面红旗组成的旗阵进一步构建起会场的围合氛围,中轴线作为会场的主轴贯穿其中,从人民英雄纪念碑一直延伸到天安门城楼前。将党徽年号置于“巨轮”之艏,同时,为了让“巨轮”的轮廓结构视觉上呈现更饱满,除了将座椅摆放形成最大的“波浪纹”外,方案还将广场东西两侧原有的绿化进行延展,形成“海浪纹”花坛,将“巨轮” “船艏”围合起来,并将金水桥两侧的花坛也设计成浪花的图案,强化“巨轮启航”的动态视感。
这所有元素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场景观,既有仪式感又不失现代感。“会场布置既要利用好天安门广场已经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符号和场所内涵,也要通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为中轴线上核心场所增添新的历史意义。”吕品晶说。
设计反复推敲保证会场景观协调
从今年1月初接到设计任务开始,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501房间的灯就没熄过。设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开始时是三五天就要拿出多个方案向指挥部汇报,到了后面,几乎每天都需要根据新的要求,提交新的方案。
除了埋头设计画图,现场踏勘和样品研制也必不可少。这期间,天安门广场他们去了数十次,天安门城楼也上了多次。“上天安门城楼,就是为了与指挥部领导和专家们共同推敲验证党徽、年号、旗阵等核心要素的位置和高度尺寸”。吕品晶告诉北青报记者,党徽年号既在“巨轮”之艏,同时也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前方,其高度要求,从天安门城楼上一眼望去,要保证“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文的完整性,最后根据现场视线分析确定了高度尺寸。会场两侧旗杆及基座的高度,也是经过反复论证的,制作单位做出实物样品后,根据现场感受和体验,将1.9米高的基座降至1.7米,使得旗阵的尺度与广场环境和参会人员感受获得更加和谐的效果。
供图/央视网
对话
巨轮“行稳致远”的理念是这样表达的
对话人:庆祝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策划设计部部长、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田忠利
北青报:这次大会现场布置的整体考虑是什么?
田忠利:庆祝大会现场布置的总体考虑是以“千秋伟业,百年风华”为主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个核心环节,把握“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的定位,营造“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的现场氛围,展现“历久弥坚的百年初心、波澜壮阔的百年征途、同心奋进的百年风华、共铸辉煌的百年篇章”这一伟大历程。
北青报:在设计方面有哪些难点和创新点?
田忠利:最大的一个难点,就是在广场上设计会场。没有任何一个大会活动给艺术家提供这么大的公共设计空间。在天安门广场这一特殊的环境,会场设计如何把贯穿南北中轴线的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以及广场两侧的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建筑有机融为一体,体现出庆祝大会特有历史性、政治性、文化性和人民性,需要艺术家反复推敲。
其次,“巨轮”如何由具象化的描述向意象化的造型转变,也为艺术家带来了不少挑战。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团队为“巨轮”设计了弧形的船头。同时,有“巨轮”必须要有海洋,设计团队对海浪纹弧线的意象化处理,让整个“构图”更加充实,将“行稳致远”的理念更生动地表达出来。
再次,今年是建党百年,党徽和年号是大会必然呈现的重要元素,但如果直接把党徽和年号用传统的方形基座托起矗立在广场上,就显得分散,有些呆板。而且当三军仪仗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正步走向国旗杆升旗时,需要绕道,无法直行。设计团队经过反复调研设计,最终确定以彩虹桥这个意象化的造型托起党徽和年号,把三个分离的造型有机连接,彩虹桥以国旗红为底色,既保证了形式美感,也使得三军仪仗队可从彩虹桥下穿行而过,形成奋发庄严的场景。
现在看来,经过指挥部领导定向把关,专家出谋划策,艺术团队设计创意,当时的难点都变成了现在的亮点。
北青报:为什么“巨轮”是一只意象的轮船?
田忠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确实有一个“扬帆启航”的彩车,但考虑到在天安门广场这个巨大的空间里做设计,视觉上越具象,就越容易限制人们的想象力,诗意化、意象化一些才能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巨轮”“U型”的曲线和广场的直线行成对比,更具有现代美感。
北青报:为什么广场设计不是纯一色的红?
田忠利:很多人都认为,应该以红色作为广场的主要视觉元素来设计,但我们没有将红色整体铺开,因为这次设计不仅要体现红色基因,还要体现新时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国今日的发展应该用缤纷多彩来进行艺术表达。在巨轮坐席区域和海浪纹里添加了黄色、绿色和蓝色。其中,黄色象征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绿色象征绿色生态,蓝色则预示着我们的海洋强国梦。不仅如此,丰富的色彩呈现,也象征中国共产党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断改革的创新精神。
本版文/本报记者 刘婧
摄影/本报记者 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