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重庆等5城率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什么是它们?
发布时间:2021-07-20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争了快两年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向前迈出一大步。
7月19日上午,商务部在京召开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推进会。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商务部将按照国务院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培育建设总体方案,建立培育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
五个培育城市要切实履行好培育建设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高标准编制实施方案,完善政策措施,做好宣传引导,确保培育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此前,包括北上广深四大一线以及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明星城市在内,超过20座城市都加入到申报队伍中,热情高涨,希望拿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王牌,实现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大核心功能。(猜你想看:《18座备选城市,谁配得上“国际消费中心”?》)
此番五城率先“开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有着“试点”的意味,“消费还是一个难题,先把这个事情推着走。”
时间线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19年10月,商务部等14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利用5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20年3月,商务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表示将组织专家对各地推荐申报的城市和实施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尽快择优遴选若干城市列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推荐名单,按程序呈报审定后确定试点城市,尽可能减少疫情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的影响。
01抢跑
为什么是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重庆?
从区域来看,五城分属四大城市群,除广州为副省级城市外,其余四城均为直辖市。同时,这样的配置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首批入围的“国家中心城市”。
多位专家在受访时均提及“消费规模大”“发展快”“潜力足”,并且国际化达到一定高度,具备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条件。
城叔对比了几个指标,供大家参考。
整体来看,五座城市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均排在全国城市前列,但在人均GDP——城市“富裕度”衡量指标上,重庆尚不足10万元。
从衡量消费的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20年,上海、北京、重庆社消零总额均突破1万亿元,其中,上海和重庆还实现难得的正增长。可供参照的是,全国2020年社消零总额下降了3.9%。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上海社消零总额达到9048亿元,同比增长30.3%;同时,重庆社消零总额达6892.99亿元,同比增长29.9%。
在可支配收入方面,2020年,上海、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北上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超过3万元。与此同时,人均消费支出也在全国平均线之上。
按照商务部的说法,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准确把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问题导向、突出特色,科学布局、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和六大重点任务。
要聚焦“国际”,广泛聚集全球优质市场主体和优质商品、服务,加快培育本土品牌,努力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
要紧扣“消费”,高标准推进商圈建设,引领消费潮流风尚,加强市场监管服务,全力打造消费升级的新高地。
要突出“中心”,不断强化集聚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全球消费者集聚和区域联动发展的中心。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认为,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开放程度持续增强,以及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未来会有更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出现。
“我认为这是第一批,但绝不是终极目标。”她向城叔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认为,相较于从“单体规模”上看五城落定,更应该从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加以理解。
一方面,上周五,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0%,比2019年同期增长9%,两年平均增长4.4%。消费复苏仍然路上。
同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本月初公布的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 25.1%,比上季上升2.8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 49.4%,比上季上升0.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 25.5%,比上季下降3.1个百分点。
今年第二季度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了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表示,除上述五个城市外,现实中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引人注目的城市,后面会不会有第二批,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评选标准来看。
当然,“这是个好事”,他在受访时谈到,“先把这个事情推着往前走”,“想尽一切办法先把消费拉起来”。
02风口
布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还有更进一步的考量。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等人曾总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几种理解偏差。其中之一就是,简单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际品牌产品的国内集中消费地,而忽略了本地本土企业设计、创造和制造全球高质量品牌产品的能力在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的重要地位。
换句话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需要满足“对称性发展原则”——即“购买”和“创造”之间要实现对称,“消费中心”和“生产制造基地”要实现对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要聚集新产品、新业态的首店,更要成为新产品、新业态的首创地。
图片来源:摄图网
原因不难理解。业内一种共识是,国内消费者的喜好正发生巨大变化,消费更趋品质化和多元化。《日本经济新闻》曾指出,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对外资品牌的“崇拜”减弱,而更关注品质要求和体验性。同时,突出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小众消费正走上主流。
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优化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势在必行。对于城市来说,这也是切入新风口的机遇——
上海、广州二市分别将“提升本土品牌影响力”与“打造中国制造的展示地”写进政策文件中。上海主要聚焦老字号创新产品和销售模式,对本土知名品牌开展品牌建设给予资金、宣传资源等支持;广州则重点将“中国制造力”转化为“广州消费力”,打造先进制造业服务业体系,推动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新业态同样被给予关注。在此前商务部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培育建设实施方案编制要点》中曾明确指出,除打造全球综合性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外,同样支持“在休闲旅游、商务展会、医疗美容、影视娱乐、体育赛事、时尚文化等领域引领形成的专业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经验”。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等人曾有类似的建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进一步放宽健康医疗、整容美容、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新兴消费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简化资质条件和审批流程,打破垄断,重点鼓励民营资本投资。
这进一步涉及到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认为,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形成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图片来源:摄图网
03开放
多位专家还提出,在“国际”“消费”“中心”三个方面,“国际”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分析,从基础优势上看,开放度高是5座城市的共性,特别是北上广三座城市,代表了国内城市开放的最高水平。由此,国际化也是几座城市消费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
除几座城市开放的主体、客体较多外,也有重要的开放平台为各市消费赋能。北京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海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广州的广交会,均扮演了城市乃至全国对外实现货物与服务开放的“窗口”。前年出炉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使重庆对外合作格局大为改善,重庆也成为西部开放的“领航者”之一。
天津亦有所行动。在打造“大商贸”产业载体的规划下,天津提出打造北方最大的全球商品贸易基地,这离不开其多年来在汽车、冻品、粮油等大宗进口商品的规模优势。
而面对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的需求,也需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开放、形成样板。
图片来源:摄图网
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面向全球企业、全球商品和服务、全球消费者,培育一批全球消费的目的地和制高点,将能进一步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王青等人认为,目前,全国消费市场仍存在种种对外开放力度不足的问题。比如,在商品消费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高端消费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相对偏高;而在服务消费方面,健康医疗、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消费服务行业的对外开放相对较慢,市场准入和投资的审批限制依然存在。
作为更熟悉国际环境、更具备开放条件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存在先行先试的可行性。比如,通过加快试点探索国际通行的负面清单制度,鼓励外商投资消费服务领域,重点加快健康医疗、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新兴消费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步伐。待时机成熟后,再进一步推广。
从更高的层面上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将是推动“双循环”格局构建的重要“节点”。
受访专家指出,在国内市场不断做大情况下,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竞争优势,将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造更有利条件。在更高水平开放上,将推动形成国内国外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的良性循环。
“真正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来的开放度一定是高的。”霍建国指出,在激活潜在消费能力基础上,还能吸引更多国际消费参与,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记者|杨弃非 余蕊均
编辑|程鹏 刘艳美 肖勇 杜恒峰
校对|段炼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