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一条吃火锅的短视频上了热搜。不是因为舞蹈或火锅,而是因为视频下的一条评论: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一个儿女,所谓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即使你再美再优秀都是逃不过岁月的摧残,到了90岁,你享受不了儿孙满堂那种天伦之乐。
此回复居然获得一万多点赞,有网友表示震惊:2020年,居然还有人这样定义成功?
而杨丽萍既没有像某些网友一样回怼,“只知道在生育中获得自我的人是母猪”。也没有急于证明自己真的过得很好。
她的回应堪称大气超然:
人都会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谁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轻的,你的气息是美好的,就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味道。
只要自己认为过得好,没有伤害其他人,就可以。
谢谢理解和爱。望我们都能自在,如我!
道理虽然简单,但“认为自己过得好”,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是充斥着太多的“别人认为”,久而久之,就把自己给弄丢了。
而说出“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这种话的人,更是活成了枷锁的模样,要通过指责别人,才能获得自我。
今天,书单君想来聊聊这件随处可见,又非常扭曲的事情——为什么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却会被指指点点,又为什么有人总喜欢对别人的活法指手画脚?
被强行标配的生活
一个朋友曾跟我讲过他的故事。
小时候,妈妈就教育他,男孩子要乖巧听话,不能留长发,不能留指甲,在长辈面前要沉默是金,在同学面前要活泼开朗。
长大以后,爸爸又教育他,男生应该读理科,文科没前途。大学以前不能恋爱,要好好学习。
到了大学应该继续努力,就算恋爱,女生也必须满足勤劳持家、贴心忠诚等条件。最好家里还比较有钱,而且是没什么恋爱经验的乖乖女。
那个朋友最后感慨道:他们只说“你应该怎样”,从不问我“你想要怎样”。好像我还没有开始活,他们就已经为我构思好了这一生应该怎么过。
这样的体会,你也感到有点熟悉吧。
人生之路,到底要怎么走?
“按部就班,结婚生子,稳定工作”之类,当然是一种可能性,甚至还可能是社会主流意识提供的一种标准答案。
然而可悲的是,有些长辈从一开始,就把孩子泡在这模子里,把这当成了孩子唯一的人生选择。
哪怕好不容易挣脱了家庭观念的束缚,又会有陌生人跳出来指责:你为什么跟我的过法不一样,你怎么可以不结婚不要孩子?
主流的选择不该成为唯一的答案。否则,它给某些人带来的,恐怕不是安稳的幸福,而是隐藏于心、择机发作的痛楚。
村上春树的小说《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讲述了一个中年危机的故事。
男主人公初在东京经营着两家酒吧,有妻有女,有房有车,过着别人眼中幸福又成功的生活。
但是,他内心中有一个空洞,即使是事业和家庭都无法填补。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什么都不是。
直到遇见了小学暗恋的女孩,他感到内心里有东西开始复苏,让他想要抛弃自己拥有的一切,去过另一种人生。
像初这样的状态,在日本被叫做“空心病”。
按照家人的意愿生活奋斗,活成别人眼中的“成功”以后,突然开始质疑自己:我真的活过吗?
这就是典型的,被“标配生活”毒害的人生。
等到有一天,人成长到可以不再担心指手画脚,想要开始做自己时,却发现,前半生已经在虚无中消耗殆尽了。
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可怕的是,喜欢对别人活法指手画脚的人,还真是不少。他们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总想着教你如何做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夫妻两个一起骑驴,旁边有人说:这俩人真狠,都骑在驴身上。
于是,妻子下了驴,让丈夫骑。旁边人又说:这么自私,不让老婆骑!
丈夫下了驴,让妻子骑。旁人继续念叨:真傻,只让老婆骑。
最后,两个人干脆都下了驴,牵着驴走。旁边人哈哈大笑:真是弱智,有驴不知道骑!
这个寓言描写的,不就是那些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的“看客”吗。
对此,鲁迅在一百年前就有着入木三分的揭露。
小说《孔乙己》里,咸亨酒店里就充斥着一帮看客。他们一会儿嘲笑孔乙己“脸上添了新伤”,一会儿说他念过书,却“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字字句句都戳中了孔乙己的心窝子。
看客心理有某种共同特点:以揭人伤疤为乐,喜欢看人出丑;只管满足自己,不考虑他人感受。或者说,他们就是专以他人的“缺点”来衬托自己的优越。
正是孔乙己的窘迫,才使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杨丽萍被嘲讽也是如此,“看客们”并不关心她的才华、所获荣誉乃至种种成功之处,专门挑刺他们认为的所谓缺点——“没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