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成都的一位爸爸在马路上开车时,遭到其它车辆强行加塞,爸爸忍不住爆了句粗口。
没想到,坐在后座的宝宝马上奶声奶气地教育起爸爸来:“爸爸不要发脾气,车子会走的。这样是不礼貌的孩子!”
爸爸赶紧赔上笑脸,承认错误:“好的我错了,爸爸以后注意好不好?”
“嗯。”宝宝一本正经地答应下来,似乎很满意这个回答。
当代最常见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为教育者,孩子为被教育者。
然而,对于聪明的父母来说,这种关系随时可以互换。懂孩子的父母,已经开始被孩子“教育”了!
谷口雅春说过:“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
那些懂得“教育”父母的孩子,就像明镜一般,不仅照出了一段和睦惬意的亲子关系,更比同龄的孩子多出了一分明理和睿智。
“教育“父母这件事背后
是一段良好的亲子
孩子之所以敢对父母“直言不讳”,觉得爸爸妈妈哪里做错了,在第一时间就能指出来,正是因为成长在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中。
他们没有把父母当成不可违逆的权威,敢于发声,敢于担任父母“小老师”。
正是因为知道自己的“教育”会被父母认真倾听和对待,而不是被轻视。
相反,那些不敢直接“教育”父母的孩子,常常在亲子关系中是怯弱、劣势的一方。
表哥喜欢在室内抽烟,7岁的侄子曾经恳求我:“姑姑,您能不能帮我跟爸爸说一声,不要在室内抽烟,对自己和其他人都不好。”
我问他:“为什么不自己跟爸爸说呢?”
侄子弱弱地回答道:“我以前说过一次,爸爸骂我多管闲事。以后我就再不说了。”
侄子内向,不爱言语,和表哥的关系十分疏远。可见,不敢“教育”父母的孩子,心里已经有了裂痕。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杆秤,他们虽小,却可以辨别是非。
而每一次他们在面对父母的“非”选择缄默或漠视的时候,至少说明亲子之间的沟通已经出现了问题。
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蹲下来听孩子说话。”
接受孩子的“教育”,鼓励孩子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无疑是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的前提。
或许你该停下来
好好听听孩子的诉求
一个叫做@我爱红烧肉 的网友,在知乎上写下了一段自己的成长故事。
很小的时候,妈妈怕她感冒,每次给她洗澡都用很烫的热水。
她不止一次地跟妈妈抗议:“水太烫了。”
可是妈妈,总是把手伸进水里试试水温,然后说:“一点都不烫啊。”
次数多了,她明白说了也没用,便只是忍着,不再开口。
于是洗澡水,永远那么烫,洗澡就成了她童年时期最痛苦的事情。